第一千一百五十三章 不拘一格,奇女子
汤不平有些惊悚,手不自觉地微微一沉,冰冷的飞镖落入掌心,锋芒从指尖处闪现出来。
叶灵儿并没有注意到这一幕,说完黄淮之后,看向何文渊,继续说:
朱允炆微皱眉头,看着云淡风轻的叶灵儿,问:
叶灵儿笑而不语。
叶耕似乎对孙女的表现极是满意,哈哈大笑过后,帮着解释:
朱允炆凝眸。
叶耕点了点头:玉佩,这护卫的剑眉。当然,这并不是最主要的,最主要的是今年吏部考核才刚刚开始,知府一级的官员即使是调任,也需等到七月间。」
走正常程序,应是七月换人,如今突然三月换人,显然是受到了某些干扰,加上一些细节,孙安、何文渊等人敬畏、谦恭的态度,猜测出来并非不可能。
朱允炆摘下腰间的玉佩,苦涩地摇了摇头,收入怀中说:
叶耕顿了顿拐杖,一双深邃的目光看着朱允炆:
朱允炆见叶耕想要离开,笑着说:
孙安看着眼前的小姑娘有些为难,但皇上发了话,又不能不从,只好硬着头皮答应。
朱允炆看着叶灵儿,颔首微笑。
历史上有不少奇女子,比如曹大家班昭,班彪的女儿,班固的妹妹。此女精通儒家经典、经史典籍,她的学生是汉和帝刘肇的皇后、贵妃,包括一些公卿大臣。
在班彪、班固死后,编撰进程被迫搁置。汉和帝得知班昭才学异秉,下诏让其在东观藏书阁潜心续写,这才有了的典故。
一书,也是班昭的作品,说她是女人之中的孔夫子,并不为过。
除了班昭外,还有第一个——隔纱讲礼的宣文君。宣昭帝苻坚曾令学生一百二十人从宣文君受业,使周官学得以保存流传。
封建时代,男尊女卑是没错,可总有几个女子成为时代中最出彩的花,比如班昭,比如李清照等,现在叶适后人叶灵儿,她有才能,那就给她一次机会。
大明要开始的是轰轰烈烈的新时代,没几朵红花怎么行。
朱允炆走向叶耕,询问:
叶耕与朱允炆同行,缓慢下山:
朱允炆搀扶着叶耕,对这种年老的智者很是尊重:
叶耕叹息:
朱允炆不得不承认,确实如此。
大明现在推动资本萌芽,推
动初级工业,但这些动力与基础并不是什么掠夺、原始积累,而是小农经济,是无数百姓辛勤耕作支撑起来的。
辛苦农民,压榨百姓,这几乎成为了一个不可破解的魔咒,无论是哪个时代!
正如后世,也是农民咬着牙支撑起了四十年辉煌!
一次次危机来的时候,都往农民身上压,直至实现软着陆。可那些生活在辉煌里的人,却反过来讥笑、看不起、鄙视农民。
兴吗?
兴!
百姓苦吗?
苦!
大明百姓苦吗?
一样苦。
但有没有办法?
没有!
至少朱允炆目前是没有任何办法的,大明需要资源支撑发展,而无数的百姓,无数的农民,就必须成为被压迫的、被盘削的人。
只不过朱允炆努力减少了这种压迫感,降低了盘削的力度,减少了民间的矛盾与冲突,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生活的不沉重。
十五税一,抽得依旧让人喊疼。
但朱允炆没办法,在这个关键的时刻,大明不能调整农税税率,虽说商业发展带来了丰厚的商税,但前所未有的支出也是一个接一个,增加的与支出的,保持着一定的平衡,一旦农税调整,户部财政必然被波及,到时候户部缺钱了,是发行国债呢,还是增加税收呢?
最好的办法,就是努力维持现状,让百姓再苦上一些年,直至郑和回来,农产品实现丰收,百姓彻底解决肚子问题,生活有了剩余,商品市场开始了大的内循环,商业可以支撑起大半个国库的时候,才能调整农税。
朱允炆看着年老的叶耕,保证道:
叶耕有些意外。
朱允炆笑道:
叶耕有些疲累,坐在一旁的青石上歇着:
朱允炆目光中闪过一丝担忧。
没错,郑和他们离开的时间太久了,他们现在到底在哪里,还剩下多少人,有没有找到土豆、番薯、玉米,一概不知。
但朱允炆相信,相信郑和,相信大明水师军士,相信大明人能做到!
朱允炆坚定地说:
叶耕疑惑:
朱允炆斩钉截铁:
叶耕呵呵笑了:
朱允炆握着叶耕苍老的手,认真地说:
叶耕与朱允炆边说边笑,走走停停,终返回了山下的小村落里。
叶耕对于亲和的朱允炆很是欣赏,拉着朱允炆进入了书屋,书屋里的书实在是太多了,几乎堆到屋顶,一本本厚重的古书堆出了一座小型的图书馆,就连桌案上,也只留下了小小的笔墨空间,其他地方都是书。
朱允炆拿起一本古朴的,翻看看去,只见:
人君能敕正则治,不能敕正则乱,所以敕之不可以无,其为一也。……时有难易,事有大细,为难当于其易,为大当于其细,几者事细而易为之时也,故人君不可以不知几。
这是王安石的大作。
作为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拗相公,他凭借着的勇气与魄力,开启了一场继商鞅变法之后的又一次全面变法。
叶耕扫了^_^,叹息道:
朱允炆将书放下,摇了摇头说:
叶耕有些意外。
朱允炆笑道:>
叶耕肃然,进言道:
朱允炆坐了下来,与叶耕坐论治国之道。
叶适等人在赋予永嘉学派内涵时,主张在史料中寻找富国强兵之道。叶耕践行了这个思路,一生中阅览了大量的史料,与朱允炆谈论起历史更是信手拈来,侃侃而谈。
朱允炆通过与叶适的争论,汲取永嘉学派的观点与思想,思考如何使用永嘉学派这一柄利剑,劈开理学这一座大山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