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十五章 贰臣,也罢。
郑慈烜计划的第一步,先是据理力争,按兵不动。
洪承畴与祖大寿让他们他们手下的官一同上奏说不打了,本来这些官兵就不想继续打了,正合他们的意。
于是奏折不断的往上送,告诉崇祯:
“打不了,打不赢,要休养生息。”
郑慈烜也亲自写奏折告诉崇祯:
“打不了,真打不了!”
但郑慈烜是以总兵身份所写,并没有暴露自己知道崇祯是爹的事情。
而陈甲新、张若麒之流,依旧要求北上攻打满清。
崇祯此时苦恼万分:
“满朝文臣都说要朕下旨,让他们北上直取盛京。”
“而洪承畴和祖大寿都说打不了,朕的煊儿也说打不了。”
“朕该如何是好啊!”
“王承恩,宣陈新甲!”
于是王承恩唤来了陈新甲。
崇祯直问:
“外将领皆言:不得不得北上。作何解释?”
陈新甲显然是对此早有准备,立马便抨击道:
“是这些将领懦弱!乘胜追击都不敢!现在是最好的时机啊!”
“消灭满清,拿下东北奴儿干都司!此乃大明之大业!是大明明心所向!”
“若此事能成,圣上必成千古一帝!”
“...”
陈新甲口才不错,不然也不可能成为以举人身份做到尚书要职的第一人。
说的天花乱坠的,崇祯又信了他的鬼话,毕竟他现在也听不见祖大寿和洪承畴说话,只能听陈新甲给自己一顿分析猛如虎。
崇祯内心如是想道:
“反正朕靠煊儿的经商手段,赚了不少钱财,拿一部分去打满清吧!”
现在北京也有一整套连锁店,北京有钱人就喜欢往哪跑,这是崇祯抄郑慈烜思路建立的商圈,给崇祯赚了不少银子。
本来准备填补国库的,现在又只能花出去了。
最后崇祯还是下旨,攻打满清。
这个时候祖洪二人收到圣旨之后,再次上奏,这次奏折直接弹劾陈新甲与张若麒之流。
祖大寿言:
“...不可北上,若北上失败,陈新甲之流责不可卸!”
洪承畴言:
“...若北上,定成败局,陈新甲误国!”
可陈新甲一直在崇祯身边,一直搁那逼逼叨叨,把不太聪明的崇祯忽悠于股掌之间。
崇祯并不理会,依旧要求北上伐清。
不过这都是郑慈烜、祖大寿和洪承畴三人意料之中的事情。
于是挥兵北上,还是郑慈烜打头阵。
此时郑慈烜、洪承畴、祖大寿三人并排而行。
郑慈烜说了一下计划:
“我假打大凌河城,然后我打一会便沿大凌河直奔河口,我郑家兄弟的水师在那接应我们。”
“之后,你们继续打大凌河城,随便打打,拿我送你们的大炮打他疾跑,然后称打不下来,撤回锦州便是。”
“一切按计划行事。”
祖大寿走到郑慈烜面前,展开双臂,显然是想和郑慈烜来一个拥抱。
郑慈烜当然也毫不吝啬的拥了上去。
祖大寿笑着说道:
“虽然才相处数月,但你小子,为人和善,而且鬼灵精怪,还有些本事,我着实看好你,若那一天真来了,我定然支持你。”
“若你不是皇上的儿子,我定然收你做义子!”
郑慈烜也笑着:
“无妨!若哪天真来了,华夏再无皇帝,我就是您义子!”
“好好好!你的好好干!”
虽然相处时间不算很长,但祖大寿是发自内心的喜欢郑慈烜,聪明能干,有野心,而且对人友善,有着一颗赤子之心。
祖大寿认为只有这种人,才能让未来变得更加美好。
而洪承畴只是向郑慈烜拱了拱手,他还没过熬过内心那道坎:
“我不能保证我会支持你,但我不会反对你,也不会将这些事情说出去。”
“这场大胜仗,还有火器大炮,我还是代表大明谢谢你。”
郑慈烜理所当然的回了个礼。
最后郑慈烜向二人鞠了个躬,这般说道:
“大明,华夏,有尔等之能人,乃善事。”
“祝二位武运昌隆!小生现行告退!”
于是郑慈烜领着两万人马便先走一步。
留在原地的祖大寿唏嘘不已,真性情的他问道:
“贤弟,你我年轻之时,绝无他之志向。”
“赤子之心,一心为民!”
“这般人何处能寻?”
洪承畴没有说话,看着郑慈烜的背影,脑海中回忆起了自己的童年。
洪承畴因家境贫寒,十一岁辍学,在家帮母做豆干,每日清晨还要到英圩埔走街串巷叫卖豆干。
当时西轩长房的才子洪启胤在水沟馆办村学,洪承畴叫卖豆干之余,常在学馆外听课,偶尔也帮学生做对子。
洪启胤发现洪承畴极有天分且抱负不凡,免费收洪承畴为徒,重返校门。洪承畴学习用功,博览群书,这才有了现在的他。
洪承畴此时回想起了当时他读书的愿望——治国平天下。
他从怀中摸出了一张泛黄的老宣纸,上面写着他老师给他的评语:
“家驹千里,国石万钧。”
这时祖大寿拍了拍他的肩膀:
“人各有命,未来不知会发生什么。”
“诶,你看见我外甥吴三桂了么?最近他过得如何?”
洪承畴这下有些尴尬的后退了半步:
“这...这...”
祖大寿看着洪承畴眉头微微一皱:
“这什么这?”
洪承畴尴尬的摸了摸自己的脸,尴尬的反问道:
“你比较在乎你这义子郑慈烜,还是你那外甥吴三桂?”
祖大寿此时才发现事情有些不对劲:
“等等!我记得吴三桂已是宁远总兵!他郑慈烜也是宁远总兵...难道?”
洪承畴缩了缩脖子:
“郑慈烜以违抗军令为由,杀了吴三桂。”
祖大寿的表情一言难尽...
...
此时郑慈烜已经快到达了海边,他回头看着锦州城的方向,缓缓的说道:
“历史对祖大寿和洪承畴二人的评价都是极为负面的,包括我自己也曾以为他们就是无恶不赦的汉奸。”
“中国封建社会以前没有现代意义的国家概念,古代封建皇权政治,国家没有国家感念,他只是强者为王的时代,你有实力,对百姓好,百姓就拥护你。”
“大明换成大清,只不过又是一次改朝换代罢了。”
“但他们依旧是贰臣,但贰臣也罢,此战未败,他们没成为满清的贰臣便是。”
“若我夺得政权,也需要他们来当我的贰臣,仅此。”
这时郑慈烜已经看见了渤海,见到五艘大船正在等候自己。
看来郑成功如约而至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