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千零五十章 我的父皇朱允炆(三更补)
北平的风,冷得很。
沈宸返回北平,与姚广孝、平安、张昺、杨溥等人商议对策。
平安听闻军营竟外流了一辆八牛弩,不由地害怕,这他娘的哪里是要朱文奎的命,这是要了自己的命啊。
都司若找不出问题出在谁身上,自己怕是要完。
沈宸阴沉着脸。
平安头疼,神机炮不像八牛弩,八牛弩这东西就在一个仓库里,轮番有人看守、盘点,只要这个仓库的人都出了问题,那八牛弩有可能伪装为粮车等跑出去。
可神机炮和火药弹是分开存放的,而且火药弹的看守规格极高,进出都要搜身,且有多达五道五道检验,没有都司签署的手令或腰牌,任何人都别想拿出一枚火药弹。至于神机炮,那玩意就不是能悄无声息运走的,沉重的很,也很容易发现……
平安拍着桌子,直接将茶杯震到地上:
张昺愤怒地看着平安,那可是布政使司的杯子,打碎了布政使司还得出钱购置,你丫的就不能好好说话?
姚广孝看向沉思的杨溥,问:
杨溥端起茶碗,抿了一口,不急不缓地说:
张思恭皱着眉头,说:
杨溥赞同张思恭的看法,反问了句:
张思恭微微眯起双眼,陈珪不由地说:
张思恭想了想也是,下命令的人,与执行命令的人,是完全分开的,想要抓到下命令的,首先需要抓住执行命令的,这也就意味着,应该提前行动,而不是等到事情发生之前那一刻。
沈宸开口。
姚广孝拍板:
沈宸、鲁迁、李明灿等人当即带人离开北平,直扑通州。
为避免消息走漏,沈宸下令午夜子时,城门关闭之后即刻动手,一批批人手在天黑之前就埋伏了起来。
这一夜,张车正在酣睡,感觉有人在拍自己的脸,不由地翻个身,转身继续睡,随后似是察觉到了什么,猛地坐起,看着暗处的黑影。
沈宸冰冷地说。
张车伸手抓向枕头下,却抓了个空。
沈宸下令,一名军士手持匕首,抓过张车。
张车不敢反抗,也无法反抗,因为前面还有一名军士端着手-弩瞄准自己的大腿,稍有反抗,这一箭非扎透大腿不可。
张家男女老少与管家、下人等,合计二十八人,全都被抓。
王延寿也很憋屈,明明是起夜如厕,结果被人踢到了粪坑里,差点淹死,还没呵骂两句,就有绳子套出脖子,直接被拖了出去,几乎把脖子给拖断,现在大冷天的,被人一盆冷水接一盆冷水的冲,几乎被冻死。
鲁迁在王延寿家中的炉灶底暗格里找出了白莲教名册,合计一百六十二人,当看到最后一个名字是卫融时,鲁迁还不犹豫地下令:
通州知府衙门很忙,忙着查找名字。
没办法,古代的花名册只有姓名,没写性别、家庭住址、联系电话啥的,侦察兵与安全局也不是神,知道名字就能知道地点。
依人名找人,忙到天亮,也才找了不过一百来人,翻遍户籍,也没有找到剩下的五十余人。显然,剩下的人不在通州。
北平布政使司接过任务,盘查人口,侦察兵与安全局则加紧审讯王延寿,希望可以得到更多的线索。
可王延寿是一个硬骨头,死活不开口,似乎有一股信仰在支撑着他。
张车、张知显然就是没什么信仰力量的,在沈宸施加了三种刑罚之后,张车第一个崩溃,先一步交代。
白莲教自中都之败后,形成了以小佛母、杨五山天王为遵的顶层,杨五山接管了山东、河南、北平、北直隶、山西、江浙等地白莲教众,形成了一个分散却庞大的地下势力,教众数量合计超出万人。
张车被授予金刚,北平还有一个金刚,那就是都指挥史司里面的断事蔡奎,他是沦陷在圣女的温柔乡里而加入白莲教的,又因透漏给白莲教众多情报,加封金刚。
沈宸让人将情报立即传给平安,然后继续审讯:
张车怕被折磨,连忙回答:
沈宸终于明白了,京师发来的警告不会空穴来风,毛瑞的死就是古今在杀人灭口。想来古今因为力量折损严重,不得不再次与死灰复燃的白莲教合作,用什么利益打动了白莲教,促使其出人出力,刺杀朱文奎!
沈宸继续审讯。
张车挣扎了下,终还是说了出来:
沈宸眯着眼。
一旁的安全局千户李明灿顿时打了个激灵,连忙问:
见张车再次重复,李明灿对不明所以的沈宸说:
张车一脸的不可思议,喊道:
李明灿瞪了一眼张车:
张车交代,张知交代,另一个金刚蔡奎被抓之后也熬不过刑交代了,唯一还在挺着的,就是军士出身的王延寿。
可当一
个个名单上的人被抓,当张车交代的结果摆在王延寿面前时,王延寿终于崩溃,只好交代了名册人员所在地。
让沈宸毛骨悚然的是,这份名单中竟有两人是京师龙江船厂的船匠。要知朱允炆造访龙江船厂的次数并不少,虽然身边有人守卫,但难保不出点闪失。
白莲教众的潜伏之深,距离大明核心之近,让沈宸、李明灿等人恐惧,一封八百里加急文书直发京师而去。
建文七年在马鞭的挥舞与催促之下,走向了结束。
建文八年,元旦。
朱允炆现身金陵太平门外,朱文奎现身北平安定门外,一南一北,形成了一次不同空间,同一时间的联动。
大明迎来了朱允炆统治的第八个年头,朱允炆第一次提出了的口号,凭借着一己之力,强行抗住了理学空谈的趋势,促使理学不得不配合与服从王朝的使命,向的学问转型。
任何学派,都必须依附于当权者,服务于统治需要,若不能顺应潮流,被淹没则是必然的事。
毕竟理学不是儒学的全部。
朱文奎迎来了成为太子的第四年,以一个小大人的形象出现于北平子民面前,以一篇为题,第一次向百姓揭露了朱允炆的生活细节,什么天不亮就起,天黑了还在批阅奏章,一年到头来,能陪伴自己的日子并不多……
朱允炆帝王的形象通过朱文奎之口,变得具体、生动、形象,无数人想象着勤勉的建文皇帝,仁慈的建文皇帝,为国事操劳、呕心沥血的建文皇帝。
朱文奎的演说将朱允炆的形象推到了新的高度,北平百姓对于迁都的期待与支持,达到了顶峰,一些民与朝廷的矛盾也悄然冰释……